Telegram现在这么方便,那以前电报是怎么加密的?
4 个回答
以前的电报确实没有现在的Telegram那么方便,但其实也是有加密的。
早期的加密主要靠密码本,双方约定好一套替换规则,比如“攻击”换成“8866”,这样别人看不懂。
后来更专业的机构会用“一次一密”的方式,就是每次发报都用不同的密码,这种安全性极高,但操作起来也很麻烦。
普通民用的电报基本是不加密的,主要是靠发送和接收方控制内容,比如发“明早7点见”这种模棱两可的话,让外人猜不透真实含义。
所以说,以前的电报加密更多是靠人工设置,不像Telegram这种内置端到端加密。
以前的电报是用摩斯密码和密码本加密的。发报员把明文翻译成密文发出去,收报员用同样的密码本解密还原。这种方式虽然简单,但在那个年代也足够用了。不像现在Telegram用端到端加密,更安全。不过老电报也有弱点,比如密码本丢了就全完了。所以以前也讲究保密手段,比如限时用一次密码啥的。
其实老电报时代也有加密,但跟现在的Telegram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那时候常用的是密码本加密,比如把单词换成数字代码,发报员按照本子翻译。还有人用一次性密码本,每条电报对应一组随机数,理论上几乎破不了。
不过这些方法效率低、成本高,不像Telegram用现代算法,端到端加密全自动,又快又安全。现在科技发展了,发消息就像自带保险箱,想聊就聊,随时都能安心聊。
以前的电报可没现在Telegram这么方便。
早期电报是明文发送的,不过后来也出现了加密方法。
比如:
一战二战时,用密码本或密钥加密。
发报员将原文按规则转换成密文发送。
接收方按规则还原成原文。
这种方式虽比不上现在的加密,但那时已足够了。
现在的Telegram采用端到端加密,安全性更高。
以前的加密多靠人工和规则,安全性有限。
如果你感兴趣,可以深入研究历史通信技术。